“一定要警惕有些地方以生态旅游之名,行破坏生态环境之实。”在日前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专家学者呼吁,警惕当前生态旅游热的背后潜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加强对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监管,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近年来,各地生态旅游渐趋升温,以生态旅游为名义的景区开发空前高涨,并成为一些地方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
“尽管生态旅游潜力巨大,但生态旅游将和大众旅游一样产生破坏性。”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在论坛上说,目前,我国学界和业界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还处在发展初期,生态旅游的边界也比较模糊,甚至在某些地方,只要有几座山、几片水,就想做生态旅游开发。
专家指出,生态旅游的初衷是借助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以经济效益巩固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经验和认识不足,生态旅游开发产生了一系列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
据一项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现状的调查显示,有20%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人数增加而被破坏,超过4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超过10%的自然保护区出现资源退化,10%以上的保护区出现噪音和水污染。
李文华等与会专家呼吁,加快有关生态旅游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规范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在法律制度方面,建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或生态资源开发担保制度,扭转开发后果由社会承担的局面。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注意到开发容量,不能超过当地生态的承载力。”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汎在论坛上指出,生态旅游开发中,既要注重传统的开发容量,如旅游接待极限、景区基础设施、垃圾污染处理能力等,还要特别注重当地居民的“心理容量”,事实证明,在一些原生态旅游景区,随着大量游客涌入,当地居民风俗文化已遭到破坏,当地居民出现了心理不适甚至反感。
与会专家警告,一些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将本来完整的生态区域逐渐分割,生态环境前所未有地遭到人工化改造,如兴建宾馆、停车场等,大面积的地表植被被破坏剔除,更为危险的是看不见的“威胁”,如游客涌入带来新物种入侵,土壤有机层受到的严重冲击后化学成分、生物因子发生变化等,这些将可能酿成生态危机。美国好莱坞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