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记者组 文/摄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福州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也引起市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建议。
献策一:成立海丝研究中心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提交了《关于建议成立福州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的提案,提出要利用福州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平台。
有了研究平台,就可以对福州海洋文明史和建设21世纪海丝枢纽城市的对策措施进行持续、全面、系统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另外,还可借鉴国家建立协同创新研究基地的要求与经验,汇集整合国内外丝绸之路问题专家,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活力,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的中心运作模式。
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学术机构资源也可通过整合,挖掘出福州“海丝”遗存,总结福州海丝之路的历史经验,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现实性与前瞻性研究,以成为东南亚文化研究的高水平研究基地,成为福州重要的决策智库。
献策二:用“郑和”助推发展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提交的《建议建立与海丝沿线国家郑和文化常态交流机制》的提案提出,郑和崇拜在海丝沿线区域广泛存在,并由此产生区域性文化认同。
提案建议福州在建设海丝枢纽中心城市中应抓住郑和这一文化符号、郑和崇拜这一文化现象,加强与海丝沿海国家的合作交流。
常态交流可以从加强各国郑和纪念馆、博物馆、基金会的交流协作机制,共同建设郑和纪念馆等入手,收集文物、史料,开展学术交流和纪念活动,开展民间外交促进海丝沿线经贸文化交流。积极争取国家级的郑和下西洋有关纪念活动在福州举办,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拓展与东南亚国家教科文卫体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宣传推介,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影响和福州形象。
献策三:恢复福州茶港地位
政协委员魏文生提交了《打造21世纪中国茶港重塑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案,建议恢复福州的历史茶港地位,将历史优势转化为加快福州发展的动力。
福州茶叶产地、商贸、人文与产学研优势都支撑着福州能够在21世纪走在海丝之路的最前端。魏文生建议福州利用好当前的历史机遇,共同打造“中国茶文化之都”,恢复福州应有的历史茶港地位,将历史的优势转化为加速发展的动力。
为此,政府可考虑选择合适的场所招商引资,建设如“茶文化主题游乐园”“海上丝路第一楼”“八闽茶文化博物馆、纪念馆”“茶乡风情小镇”“海峡两岸茶文化产业创意园”等茶文化及茶产业基地,进一步发挥福州的历史与地理优势 。献策四:建成海丝枢纽城市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提交的《关于利用我市基础优势,加大与海丝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力度的建议》,民革福州市委会提交的《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助推福州新区开放开发》都建议将福州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
两份提案都提出,福州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应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民革福州市委会建议,应建立与东盟各国稳定的对话机制和磋商机制,推动重点合作领域的沟通联系,制定合作的细则并完善协调和约束机制。在发展中,实施与东盟国家间的差异化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与东盟在海洋经济、旅游、物流等一系列方面的合作。建设由“物流通道系统”“物流节点系统”“信息平台系统”及“支持保障系统”等四方面内容构成的“货运物流合作服务网络”,辐射中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经济带。拓展与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合作。用好“亚太贸易协定”“中巴自贸区协定”等政策。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建设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其中,陆港口岸一体化是形成对外开放综合枢纽的关键。
民革福州市委会还在提案中建议福州应打造区域品牌,凸显枢纽地位。注重发挥福州独特的吸引力,既依靠特色产业支撑,更要打造良好的服务品牌,展示福州魅力,凸显战略枢纽城市的地位。在福州现有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培育区域品牌,创服务品牌、树福州形象。探索新增长点,壮大新兴产业品牌。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建议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而福州港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和良好的周边腹地,其中江阴港的建设和发展又是关键环节之一,完全具备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的可能。农工党福州市委会还建议,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福州应更新观念,树立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理念,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建设。同时要精准定位政府角色,加强沟通协调,推进统筹发展,完善配套设施,细化跟进策略,与东盟地区形成行动一致的开放合作理念,共同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要素资源整合能力。实施与东盟国家间的差异化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通道支撑,优先发展海路通道和空中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