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绿色、红色、古色相映成辉,山、湖、城、村各具特色,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2013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把江西建成旅游强省。2014年,全省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是2012年的1.9倍;旅游总收入达2650亿元,增幅连续两年超过35%,旅游产业正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第一,在转变理念中凝聚旅游发展共识。江西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旅游条件得天独厚,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共识。明确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中最有条件率先崛起的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秀美江西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江西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转变发展理念。改变过去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从属地位,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重要抓手,形成一二三产业支持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凝聚发展合力。把政府主导职责贯穿于旅游发展全过程,要求各级政府作为旅游强省建设的责任主体,省直涉旅部门作为责任单位,形成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强大合力。充分调动各地发展旅游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多数设区市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超过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将旅游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全省上下重视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氛围空前浓厚。
第二,在统筹谋划中突出旅游发展重点。按照规划引领、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思路,切实做好规划制定、优化布局、整合产品和做强平台等工作,推动全省旅游业重点突破、跨越发展。优化旅游布局。结合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各地旅游资源特色,修编《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将赣东北打造成“全国旅游高地”,推动昌九、昌抚旅游一体化发展,将赣西打造成全省旅游新的增长极,将赣州、吉安打造成全国红色旅游和旅游扶贫示范区。在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上,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共同打造长江中游沿江精品旅游圈,联合申报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整合旅游产品。从景点布局着力、业态分类入手、交通便捷出发,规划建设涵盖全省、凸显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和旅游线路框架体系。重点打造和推出“环鄱阳湖五彩精华”、“赣中南红色经典”、“赣西绿色精粹”3条精品旅游线路,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点、线、面巧妙结合,推动传统与新兴旅游业态完美对接,为游客提供了“各取所需”的多元选择。打造景区平台。在提升庐山、井冈山等6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瑞金、明月山、武功山等一批重点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新增2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婺源、井冈山获“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涌现出婺源篁岭、抚州大觉山等一批社会认可度高的新兴景区,各类旅游景区呈“百景争艳、百花齐放”态势。
第三,在系统对接中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具有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多重属性和多种功能,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必须以互动的理念、融合的思路、对接的方法,积极拓展旅游覆盖领域,打造集景区观光、休闲生活、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大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把握文化脉络,提炼文化主题,推动赣鄱文化精髓融入景区,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比如,景德镇依托陶瓷文化,设计开发陶瓷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商品,打造了古窑民俗博览区等一批独特的文化旅游景区,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旅游发展优势。积极推动城乡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古村古镇,打造了婺源、瑶里等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旅游小镇。树立景区融入城市、城市变成景区的理念,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注入旅游元素,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成为游客与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林业、水利、体育、交通等相关产业融合,把丰富的农业种植、森林公园、水利工程、工业生产转化为优质的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业态群。重点开发瓷器、茶叶、绿色食品等特色系列旅游商品,扶持旅游商品企业发展。加快全省智慧旅游布局和应用,着力打造江西智慧旅游岛,归集在线交易、线路查询、景观体验、医疗救助等旅游服务业务,为游客提供现代化旅游体验。
第四,在品牌塑造中提高江西旅游美誉度和竞争力。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已成为旅游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们狠抓旅游品牌塑造,树立了“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江西旅游的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加强旅游整体形象推广。把“江西风景独好”品牌作为江西旅游整体形象,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兴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全国主流媒体走赣鄱”、“全国网络媒体江西行”、“全国交通广播记者走进江西”、“2014外媒看江西”等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使“江西风景独好”更加深入人心。推进全省旅游宣传“四个一”工程,要求各设区市和重点旅游景区推出一句旅游宣传口号、一本旅游宣传画册、一部旅游宣传片、一首旅游歌曲,丰富了“江西风景独好”品牌体系。强化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在周边省会城市、全国重点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境外等目标市场,创新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探索举办“网络旅游特卖会”,既推广品牌形象,又销售旅游产品。策划举办“江西风景独好”系列特色旅游推广活动,在第17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第三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第三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等重要平台充分展示了“江西风景独好”的魅力。充分利用沪昆高铁等交通平台,冠名“江西旅游号”,推出高铁旅游产品,开展高铁旅游营销,着力打造“高铁旅游带”。
第五,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旅游发展活力。坚持改革创新,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放开权力之“手”,打开市场之“门”,形成政府引导监督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良性发展格局。强化统筹协调职能。撤销省旅游局,组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赋予其战略规划、产业政策、综合协调、市场培育、公共服务、行业监管等综合职能。建立由发改、财政、交通运输、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等6个省直单位分管领导兼任省旅发委兼职委员制度,共同参与旅游管理工作。既推动旅游发展委员会跳出行业管理的传统职能,又整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旅游发展职责和职能,共同服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完善产业推进机制。建立旅游项目调度机制,每年选择10个左右旅游项目,列入全省重大项目调度会,打造一批标杆旅游项目。建立旅游强省督查制度,开展旅游强省督查、年终巡查,以督察找问题、巡查看变化。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协调机制、游客满意评价机制、产业运行调度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用制度保障和推动旅游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组建江西省旅游集团,统筹全省旅游市场开拓、资源开发和市场融资。以市场的理念和方式解决庐山、武功山等景区管理体制机制难题,推动国有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放开市场准入门槛,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开发利用各类旅游资源,支持民间资本组建专业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企业。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商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了“梦幻龙虎山”、婺源“梦里老家”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和以樟树“中国古海”为代表的温泉养生项目群,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以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崛起的新路子,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升级,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旅游强省。(江西省省长鹿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