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旅游频道> 旅游资讯> 正文

赤峰:探寻契丹辽文化旅游之路

位于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的辽代石窟“真寂之寺”

巴林左旗著名的“辽代石室”,通称石房子

契丹族虽然消亡了,但他们创造的文明在我国北方草原这片广袤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辽一世,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大力探寻逝去的王朝,欲将契丹辽文化推进公众视野。

资源丰厚保护开发

赤峰,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财富,这里不仅是草原圣地、马背民族的家园,它还有另一个身份:辽文化之乡。

1000年前,契丹族在此建立了契丹辽王朝,共历经9朝,存续218年,虽然契丹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在元代已不复存在,但留下的文化遗产却弥足珍贵:以辽上京遗址为代表的都城文化、以辽祖州祖陵为代表的帝陵文化、以辽真寂之寺为代表的皇家寺庙文化、以韩匡嗣家族墓地为代表的贵族葬俗文化等。

而作为契丹辽王朝行政中心的巴林左旗,更是以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神秘性、原生态性的辽文化资源被国家确认为文物大旗,境内现已发现契丹辽文化遗存700多处。2010年巴林左旗旗委全委会提出,用5到10年时间,投资100亿元,把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园,把辽上京遗址建设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把真寂之寺景区和祖州祖陵遗址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最终实现把巴林左旗打造成为中国契丹辽文化旅游胜地的战略发展目标。

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实现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旅游局、文化研究单位和开发商在内的参与方都积极致力于实施保护性开发,避免盲目开发,以使辽文化迸发强大生命力。

保护性开发的第一步是把对辽文化遗存的学术研究做深做稳,一方面,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挖掘整理辽文化资源。赤峰学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研究院吕富华老师表示,学院整体致力于从学术角度对保护开发与应用工作给予学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学者研讨,推进契丹辽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已取得了《辽史研究论文集》等一批学术成果。

第二步,依靠专业团队支持,包括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知名团队负责此项目的开发保护工作,现已完成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总体策划和真寂之寺拓展提升项目总体策划、规划及辽祖州祖陵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

经过努力,辽祖州祖陵遗址格局基本探明,真寂之寺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遗迹遗存保护工作正有序进行中。

挖掘辽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在整体规划上,契丹辽文化产业集群项目集中在契丹辽文化产业园、辽上京遗址考古公园、辽真寂之寺遗址和辽祖州祖陵遗址四处,遗存保护和新项目建设同步开展,大力打造辽文化品牌。

建设遗址公园作为辽品牌打造的首个开发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占地5平方公里,建设目标为打造一个集遗址保护、考古体验、城市绿地、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同时,依托于遗址公园的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项目也应运而生,这个总占地4740亩,预计投资60亿元的项目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巴林左旗上京辽文化产业园区办公室主任沈铭涵说:“建设国家遗址公园是让历经千年沧桑的文明遗址遗迹永远保存下去的好办法。依托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带动地区旅游业、物流业、演艺业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产业园由文化综合展示区、旅游商贸配套区、遗址文化展示区、草原风情体验区四个功能区块构成,分四期进行建设。截止到2014年,一期工程初具规模,包括博物馆、演艺中心、古玩城、辽文化主题酒店等8个单体项目拔地而起。现已完成投资12.8亿元,预计2015年底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届时,整个产业园投入运营,将呈现一个遗址展示充分、人文景观丰厚、措施完善、供市民游人参观休闲的文化景区。

此外,辽祖州祖陵遗址景区项目在长达9年的谨慎探索过程中取得一些成果,现已探明辽祖州祖陵基本格局。巴林左旗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办公室副主任张建阁对笔者说:“结合周围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将建设辽代帝陵陵寝文化游览体验区,体现皇家陵区祭祀文化。”巴林左旗是国家级贫困县,而旅游资源的丰富对于该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既是十足的机遇又是不小的挑战,可支配财力有限、资金短缺等问题构成了发展的瓶颈。对此,政府部门积极应对,遵从市场化运作,为解决招商引资难题,2014年该旗领导前往广东洽谈相关事宜,其中客家商会对辽文化资源赞叹不已,表达了投资意向。

依托旅游文旅融合

为把这深藏于地下的文化矿藏变成旅游产业,巴林左旗辽文化建设项目决策层四赴西安等地取经,取其精华,最终确定了“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赤峰市旅游局局长闫辉说:“要紧紧依托赤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独特优势,加快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用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思维发展大文化、大旅游,把赤峰打造成最具文化内涵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区。”

在尊重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如何“文旅联姻”,丰富旅游市场?张建阁给出了答案:“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做好一手硬一手软,有序推进。一手硬就是做牢实体项目建设,打造旅游景区;一手软指强化宣传推介工作。规划建设最终落脚旅游业,辽文化展示是其精髓。”

其中契丹城项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赤峰在红山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占地0.78平方公里、总投资48亿元的契丹城项目,旨在通过搭建文旅平台,将文化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将契丹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该项目共三期工程,涵盖古玩城、巴林石街、购物城、契丹王朝影视城、文化会展中心文化等单体项目。赤峰市博物馆设计者顾宇评价该项目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张建阁谈到的宣传推介工作,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软实力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契丹王朝》《探秘草原皇城》专题片活跃在央视《百科探秘》和《探索发现》栏目中;全国首届契丹辽文化节于2013年成功举办;向全国公开征集的辽文化形象标识已经诞生。此外,一些文化企业也致力于创新丰富旅游产品,巴林左旗京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设计生产出玉器、银铜器、书画、软陶、挂毯五大系列契丹辽主题的文化旅游纪念品40多种。

闫辉表示,赤峰积极探寻辽文化旅游建设,深入打造“大辽京都、契丹祖庭”辽文化旅游品牌,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注重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需求和体验;注重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相信如此巨大的文化财富会成为北方草原的又一大旅游景观吸引游人流连驻足。

规划入股将重塑旅游投资新模式

□张晓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旅游业因其强大的综合带动性成为当前缓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抓手、拉动内需消费的重要引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旅游投资的成长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强大的推动。旅游投资市场空前火爆,大量的投资商纷纷转型介入,投资规模不断壮大、投资领域更加多元、投资布局迅速铺开、投资主体更加跨界。然而,由于旅游投资主体良莠不齐,旅游规划与后期投资开发各自独立,相互脱节,导致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问题重重,出现旅游项目平庸,旅游产品同质,市场对接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弊端。因此,活化机制,创新模式是规划业界在新常态下面临的亟待改进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实施规划入股将重塑旅游投资新模式,创新引领旅游产业新发展。

所谓“规划入股”,即以规划成果为依托,通过入股形式参与规划项目投资运营,如试点选取部分项目地(如景区、汽车营地、创意主题酒店、乡村旅游等)实施免收规划费用的办法,将规划费用、智力投入折算价值,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项目的投资运营。

这种模式将打破以往旅游规划公司仅仅成为旅游项目的规划者却忽略后期跟踪服务的弊病,让旅游规划单位以项目主体和受益者的身份参与到项目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这种新模式将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规划、运营管理和利益分配有效串联起来,实现了旅游产业的纵向一体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知本与资本,看似对立的两大领域,而规划入股模式可以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规划入股可实现知本与资本的完美对接,强调了旅游知本和项目区“软实力”的重要性,使规划者与投资者成功建立互利共赢关系,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知本与资本共舞。好的旅游规划是项目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项目的“软实力”,配套设施和开发运营是项目的“硬实力”,规划入股这一新模式将旅游规划与项目长远发展相挂钩,实现了项目“软硬实力”的有效对接。将规划与运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发展将为实现中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旅游智库体制建设投石问路。

笔者认为,旅游规划单位参与项目经营是大势所趋。在今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已经从传统观光型向内容体验型转变,这个过程强调了旅游者全程参与体验的过程,是对项目地的旅游产品是否个性化以及对游客的偏好把握准确性的考验。旅游规划与经营管理的结合能够使规划者在市场的不断发展中逐渐调整旅游产品,使得规划方案更具时效性、落地性、创新性,使产品满足游客需求,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将旅游规划与项目运营和收益分配相结合,规划者、投资商和运营商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关系,而是结为战略同盟,打破了以往各大主体一味追求短期效益的局面,实现了长期共赢共利,有利于项目的良性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统一性和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规划入股发展模式,势必将引领旅游业体制改革的新潮流,也是破解制约旅游投资体制瓶颈、推进投资与投智并进、规划与运营同步、政府与企业共赢,开展一站式服务、全产业链运营的新创举,是用智慧引领中国旅游投资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