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类旅游商品要迸发出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人数每年大幅增长。伴随着一阵阵的旅游热潮,乡村旅游渐渐被人们所喜欢。最初的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为主,周末开车去一户农家,吃些农家饭,晚上在农家院里喝着茶,看着满天的星斗,睡着农家床,听着村里的狗叫,体会着与城市不一样的感觉。但随着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农家乐模式,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正在形成中。
农副产品是指由农业生产带来的副产品,即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等产业进行初加工形成的产品。当农副产品卖给游客就成了农副类旅游商品,也可称之为旅游农副商品。在乡村旅游商品的调研中发现,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购买的旅游商品中,农副类旅游商品占比高达80%以上。国内农副类旅游商品的种类众多,品种可观,是国内游客在旅游中尤其在乡村旅游中购买得最多的旅游商品。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各地农副类旅游商品的销售差距巨大。有的村的农副类旅游商品年销售额数千万元,有的村却寥寥无几。同类、同种的商品中,一家年销售数百万,另一家年销售只有数万。
农副类旅游商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品牌,但国内农副类旅游商品还普遍缺乏品牌。其次,农副类旅游商品同样也需要按照旅游购物规律进行布局和品类品种规划等。
农副类旅游商品和其他旅游商品还有许多不同之处,需要突出自身的亮点。
“绿色”。在调研中发现,游客购买农副类旅游商品的原因主要是无污染、新鲜、天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如何体现绿色呢?“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在陕西袁家村就有店家发毒誓,并将誓词以挂牌公开的方式来承诺所售商品的“绿色”,引得游客纷纷品尝购买。一些企业将熟食保质期明确为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并注明保质期短的原因是不含添加剂,这样游客反而更喜欢购买。类似的做法都是把农副类旅游商品的“绿色”点亮了。
“系列”。在一些地区,农副类旅游商品的品种很少,但当地并不缺少农副产品原料资源,而是缺少精加工、深加工的程序,没有将产品系列化。游客希望在乡村旅游中买一些“土”的农副产品,但也要符合都市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居条件。笔者在一个以产蜂蜜著称的乡村旅游,店铺里满眼都是大瓶小瓶的蜂蜜,没有别的。但国外的乡村旅游可以看到蜂蜜系列产品,如蜂蜜糖果、点心,各种花香颗粒冲剂等。有些乡村把辣椒加工成各种辣椒粉、辣椒酱、辣椒油等,在一串串干鲜辣椒的衬托下形成一片辣椒的世界。
“包装”。游客希望农副类旅游商品的包装是简单、方便、可爱,且有农村味的包装。目前,国内农副类旅游商品包装的雷同化已经不是“千篇一律”可以形容的了。苹果箱、梨箱、橙子箱,箱箱相同;烤鸭袋、烧鸡袋、驴肉袋,袋袋一致。大盒、大袋、大箱,傻大黑粗;提硌手、带勒手、无抓手,缺乏人性。
但也有些乡村的农副类旅游商品包装非常巧妙。如花布做成的包装袋,用完后还是一个女士喜欢的小包;藤编的米桶,吃完米后继续放粮食。几年前,笔者在日本购物时,售货员在用带子把箱子捆好后,问笔者去哪里,有多远,然后在带子上加了一个塑料提手,又在提手上包上发泡软塑纸,使游客提箱子时不会勒手。遗憾的是,几年了,笔者还没有在国内遇到过这种服务。
突出农副类旅游商品亮点的核心是要有为游客服务的心,也就是要按照旅游的规律、旅游商品的规律结合农副类旅游商品的特点,时时想着如何更好地为游客服务,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合理的设计,不断地创新、完善,使农副类旅游商品迸发出一个个亮点。
(作者系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