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旅游,被认为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发展这一产业,苏州多年来一直不断创新,但是在各地农家乐和采摘游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也遇到一个隐忧:人们在吃完、游完后,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可以让自己更有理由地留下来或带回去?
这样的瓶颈之困何以突破?做活“文化+”这篇文章,让农业旅游更好地与地方文化深度联姻,或许这是一记突围的“鲜招”。其实这样的尝试,在苏州的一些乡村已经开始萌动。
譬如舟山村的核雕艺人,正在以“水八仙”为主题,创作更富江南水乡特色的核雕作品,并将其摆进“水八仙”生态文化园,让游客眼前一亮,丰富了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也拉长了旅游产业链。
类似的“文化+”还有不少。譬如此前,东山结合枇杷季,推出了“穿越莫厘古道枇杷采摘游”、悠哉骑游太湖生态游;西巷自然村利用青蛙元素,打造“青蛙村”的高端民宿;还有甪直古镇一家客栈,是以语文教育为主题,处处体现文化味,让不少人流连驻足。
苏州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核雕、石雕、苏绣、泥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起源于农耕社会,把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生动嫁接,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实的契合。
当下,苏州的农业旅游正处于转型期,如何既保护生态,又能发展产业?通过做活“文化+”的文章,进而提升农业旅游的格调与层次,无疑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