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旅游频道> 旅游资讯> 正文

“云游博物馆”启示文保与传统文化“数字化”

近些年,去博物馆看展览正在成为一种新年俗。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闭馆已一月有余。不过,国家文物局组织各地博物馆推出网上展览,部分弥补了大家的遗憾。截至3月1日,已有300余家博物馆、370余个线上展览项目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发布。

严格说来,网上展览、虚拟展厅等并非新鲜事物,近些年很多博物馆都有相关探索。但这场疫情让很多文化单位意识到,此前对数字化转型不够重视,还没做好准备就仓促“亮相”了。这股“云游博物馆”的潮流,对文物保护方式创新、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具有启发意义。

这次疫情,展现了“数字化生存”的典型场景。白领居家办公、视频开会,银发一族用微信小程序买菜,不少医院启动线上诊疗,有些企业开起了“线上发布会”,有些政府部门还探索了“屏对屏”招商洽谈新模式……虽然不至于全民切换成“云模式”,但这是一种趋势。

这 一次,从故宫到布达拉宫,从秦陵到敦煌,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以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项目为例,网民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 窟建筑,还可以参与“私人定制”壁画故事等互动活动,为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数据显示,该小程序上线10天,总访问量已超500万,其中80后、 90后占比超六成。

“云游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在于,如果没有这些数字化探索,很多人可能这辈子都与故宫里的珍宝、莫高窟的壁画、河南博物馆镇馆之宝等无缘。但现在,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近距离领略这些艺术瑰宝的风采。通过VR等现代技术,线上看展的体验已非常接近现场参观。

更值得肯定的是,数字化探索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敦煌石窟的壁画可能会在岁月变迁中褪色,千百年前的古建筑可能会在风雨之中坍圮,但数字化保护已经让它们“永恒”。任它沧海桑田,这些数据都将是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可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我们注意到,还有大量的博物馆、文保单位没有赶上这一轮“数字化潮流”。有些是因为不具备政策、技术、资金等条件,有些则是片面担心数字化会冲击门票收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中央有关部门能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更多行动,积极引导,让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

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各地的博物馆等单位都将有序开放。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化消费、大众心理等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这场疫情改变,“云游博物馆”或许会成为今后的一种趋势。希望各有关单位能以此为契机,在观念上与时俱进,让数字化成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