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下称“四调”)的结果。四调结果表明,全国共有野生大熊猫 1864只,相比2003年的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下称“三调”)增加了268只。其中四川省共有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此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49个县(市、区)均有野生大熊猫分布,栖息面积达258万公顷,相比三调增加11.8%。
尽管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稳定,但大熊猫生存仍然面临困境,其中栖息地碎片化和人为干扰都是影响大熊猫生存的重要原因。现有大熊猫种群被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24个局域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
【数据】
全国野生大熊猫共1864只 增加了16.8%
为了摸清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情况,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历时3年,有关部门投入2000余人,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8市(州)62县(市、区),面积近436万公顷,完成调查样线20513条、植被调查样方11901个,最终于2014年年底完成调查工作。
四调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16.8%;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集中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6大山系,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了11.8%;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
据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介绍,本次调查有四大明显特征:一是野生种群数量增长。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268只,平均种群密度0.072只/平方公里;二是栖息地范围扩大。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分布县数量比第三调增加4个,栖息地面积增长11.8%,潜在栖息地面积增加6.3%;三是圈养种群规模壮大。与三调相比,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11只,涨幅达128.66%;四是保护管理能力增强。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区网络。
【四川】
野生大熊猫数量增加181只 占全国总数74.4%
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1864只野生大熊猫,四川地区就有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四川省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大,增加也最多,达到181只,占全国增长总数的67.5%。此外,四川地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也比三调增加了14.3%。
四川省林业厅野保处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大熊猫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一带,其中有9条主要的大熊猫走廊带,“大熊猫走廊带是指通过开展栖息地恢复及走廊带建设,将两个不同的大熊猫种群连接,对其实施保护的方式。”野保处相关负责人解释,9条走廊带自北向南分别为:黄土梁、小河、土地岭、二郎山、泥巴山、拖乌山、梅花、黄茅梗、山棱杠。
除了关注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外,四调也对全国范围内的圈养大熊猫进行了调查。截止2013年底,全国圈养大熊猫共计375只,比三调增加了211只。其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个繁育单位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21只,占全国圈养种群总数的85.6%,是我国大熊猫圈养种群的主体。
【困境】
栖息地碎片化、人为干扰 影响大熊猫生活
根据“四调”结果,现有大熊猫种群被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24个局域种群(223只大熊猫,约占野外种群总量的12.0%)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尤其是有18个数量少于10只的局域种群。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栖息地斑块较多,部分斑块质量较差,斑块之间隔离严重,局域种群的联通和小种群的复壮面临很大挑战。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山区,这一区域近些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伸入到了大熊猫分布区。公路、铁路以及低等级的县域和乡村道路不断增加,路网密度进一步增大。水电站建设和矿产开发也呈增加态势,而作为很多山区经济增长点的旅游开发也带动了更多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客数量的增长。这些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宏观社会变化,进一步加重了大熊猫分布区微观尺度上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