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旅游频道> 旅游资讯> 正文

中国仅存单人木偶戏——界首扁担戏面临失传

中新社安徽界首3月22日电 题:中国仅存单人木偶戏——界首扁担戏面临失传

在界首民间流传这样一段关于扁担戏的顺口溜,“一条扁担细又长,小徐艺人唱戏忙,南演孙猴摘鲜桃,北演八戒迷女郎,东村锣鼓雨点急,黑脸包拯坐大堂,西村锣鼓响连天,特务黑夜进了庄,武松打虎山林中、猛虎死在景阳冈……”这段顺口溜概括了界首扁担戏的产生、发展及精彩内容。

让记者首次看到这种戏曲的是界首市的朱允徳,5年前他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不过,64岁的他最忧心的是这项戏种如今后继无人。

扁担戏又叫五指木偶戏,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剧种之一,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界首市扁担戏俗称“小桃子”,又名猴头人子,一台戏,独腿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小徐村是一个偏远乡村,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穷困,为了生计,村民学会了一些耍猴、说唱艺术。

朱允德就住在小徐村。春分时节,记者慕名去采访他,朱允德拿出自己的“老行头”,挑到街口,竖起扁担,扯开幔布把自己和一个箱子围起来,随着“哐、哐”几声铜锣响后,一场传统的扁担戏《王小二卖豆腐》开演了。用扁担和幔布支起来的一尺见方的戏台上,几个活灵活现的小木偶人身着彩衣、脸涂彩画,唱念做打。“大家看小人儿耍得很精彩,可我一点都不得闲。”朱允德说,小戏台上的所有角色都是他一个人在操作,嘴要表演,手里要敲锣,还要扶着扁担,有时还要拿话筒。

朱允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约在清末,扁担戏由利辛县艺人葛三传入界首,历史约一百多年。小徐村朱惠贤(第一代传人)通过对扁担戏不断地摸索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界首扁担戏独特魅力。“我7岁学唱扁担戏,20多岁时就凭着一根扁担走遍山东、河北等地演出。现在这种戏曲没人学了,扁担戏面临着后继无人。”

朱允徳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界首扁担戏演出盛况空前,村里有二十多位青壮年男子挑起扁担奔走四方。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铜锣一敲,吆喝几声,人们就会纷纷跑出来观看。大家你出1角(人民币)、我出5分,集体凑钱看他们表演扁担戏。朱云德说,当时一个农民一天的收入只有1.2至1.5元,而他每次演一场就有两三元,一天能演五六场,就有十几元的进项。扁担戏一年春、秋、冬三季都能演,每人每年都能赚上千块,这在当时的农村收入是非常高的。在各种庙会、民俗节日表演,自然是不在话下。他还挑着扁担“登堂入室”,1989年,参加了界首市为庆祝建国4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荣获优秀奖;

如今,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民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多种文化娱乐大餐。艺人们靠扁担戏赚来的钱大不如前,演出收入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村里人纷纷转行或走进城市求学求职,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不再愿意走街串巷地“讨生活”。传统的界首“扁担戏”与其他一些剧种一样没有逃过走向没落的命运,已不那么受到人们的热捧。老的艺人老了演不动了,因为唱扁担戏太辛苦了,他们的子孙都去做别的工作,也没有再学,一条条扁担都被束之高阁。

朱允德为照顾老母留在家中继续务农,戏台上的小木头人“哑”了,他的扁担上积起了厚厚的灰尘。“只要有人想学,我会一点儿都不保留教会他,让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朱允德说着脸上充满无限期待。(完)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