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旅游频道> 旅游资讯> 正文

儋州粽子亿元产业是怎样炼成的?

老外学做儋州粽。

香喷喷的儋州粽令游客食欲大增。

儋州市峨蔓镇旅游风景区——龙门激浪海滩热闹非凡。

在儋州那大镇南吉村百年黄皮园内采摘黄皮。

南吉村种植户为客户挑选优质黄皮。

儋州黄皮丰收带动“黄皮”旅游。 袁才 摄 今天,儋州市商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儋州粽子首次卖出850多万个,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近年来,儋州粽子的产销,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2013年,儋州粽子产量超过600万个,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2014年,由于推出“品香粽、摘黄皮、游儋州”活动,端午节期间共卖出“儋州粽子”750多万个、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

看来,儋州粽子成长为亿元产业,并非偶然,而是厚积“勃”发的结果。

那么,细细盘点,儋州粽子亿元产业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这一可圈可点的“儋州现象”。

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一般粽子厂家的包装为10个或12个一提,最新出品的儋州粽子甚至是6个一提。而儋州“五哥粽子”的包装盒,比一般的粽子包装盒要大一些,可以达到20个一提。

“五哥粽子”源于历史上有名的“洛基粽”,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明朝初年,儋州洛基地区走出了“威武将军”符南进、“嘉应将军”符那宽。他们荣归故里后,由于喜欢吃粽子,从而催生了独具风味的“洛基粽”。

如今,秉承两大将军豪迈之气的“五哥粽子”,规模也越做越大。“这段时间市场行情不错,我每天都接到了好几笔订单,连续加班加点,一个月至少卖出10万个粽子。”儋州“五哥粽子”店负责人陈照用称。

像“五哥粽子”那样以人命名的还有“黑姐粽”,从濒海的海头镇迁居到内陆地域的那大镇生产,将海、陆风味融合。另外,白马井地区的粽子叫做“伏波虾米粽”,这是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海南时,其坐骑刨井为将士解渴而得名白马井,人们取此井中之水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

而“五色粽”则产于儋州南丰镇陶江深田一队村。其传承人莫丽玲说,“五色粽”起源于苗族“五色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用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蒸成,色香味俱佳。

以上粽子品种,分别代表儋州内陆、沿海地区、松涛天湖附近苗族聚居地的特色美食。

“海边居民做的粽子,鱼虾等海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原料;而进入内陆地域,居民做的粽子原料多以猪肉、豆类等为主。”儋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朱秀扬说。

事实上,从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百万人口大市中沉淀出来的儋州粽子,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全市有上百个生产厂家,其中具备常年生产能力的有30多家。

儋州市委书记严朝君指出,市委市政府确定,要打造以儋州粽子为代表的九大品牌,突破性发展一批群众基础好、生产规模大、市场空间广的农业品牌,实现富民强市的产业发展目标。

围绕这样的目标,儋州粽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2015年生产销售儋州粽子的预期是800万个,三年内达到1000万个。”市商务局局长吴三敏说。他介绍,兼顾海陆风味,推动强强联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据了解,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儋州粽子厂家主要集中在那大城区。随着西环高铁和万洋高速的建成开通,儋州粽子厂家将陆续抢滩滨海新区,在“一市双城”大背景下做好产业布局。

产业关联:纵横整合放大溢出效应

长期从事粽叶生意的琼中人杨艺透露,去年他为儋州粽子企业供应了40万片粽叶,今年近一个月就从周边市县收购了60万片粽叶,但仍然满足不了儋州粽子生产需求。

跟杨艺有同样感受的不乏其人。儋州逢秋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汉洲说:“我们合作社有12万只鸭,每天生产跑海鸭蛋近10万个,由于跑海鸭蛋是儋州粽子的主要原料之一,近半个月以来,有的粽子厂家提前两三天预订,很多人排队等待。”

儋州粽子原料主要包括新鲜咸鸭蛋、农家鲜猪肉、鱼虾等,包装材料则主要是粽叶。这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14年全市新增万头猪场1个、千头猪场14个、百头猪场92个;当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2.57万吨、同比增长2.1%。尽管跑海鸭蛋、猪肉和虾类等并不全部供应给儋州粽子厂家,但儋州粽子产业对其直接拉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在销售渠道上,儋州粽子也在拓展。海汽集团儋州分公司快递部有关负责人说,2013年、2014年端午节期间,该快递部运送“儋州粽子”超过40万个;今年,这里的快递业务又迎来了高峰期,在省内主要发往海口、三亚等地,在省外主要发往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由于邮寄业务量较大,儋州市邮政局专门针对儋州粽子推出快递费“两免一减”优惠:今年6月份邮寄儋州粽子,可以享受免真空包装费、免邮箱包装费和快递费8.5折的优惠。此外,“广和粽子”、“五哥粽子”等开设的网店,与实体店的营销同步推进。

除了延伸自身产业链实行纵向整合,儋州粽子还与儋州黄皮、乡村旅游等横向合作,不断扩大外部收益,从而发挥溢出效应。

“饿了吃儋州粽子,渴了嚼儋州黄皮”,这是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儋州黄皮在六七月份成熟,正好与品粽、吃粽的端午节在时令上相连。大成镇党委书记林春晓说,该镇黄皮年产值达1600万元。另外,儋州还拥有山河湖海的丰富旅游资源。

基于此,儋州市政府副市长张广英说,该市积极引导,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使儋州粽子与黄皮、旅游业协同推进。

儋州市旅游局局长李洪涛介绍,2014年端午节期间,推出的“品香粽、摘黄皮、游儋州”活动,共接待游客2.1万人、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1449万元、同比增长23%。2015年2月7日,儋州启动“东坡文化体验之旅”,让创制了“东坡粽”的东坡先生“统领”相关产业。儋州粽子,成为数十万游客的必尝美食。

产业升级:标准步伐初显品牌效应

今年儋州粽子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最根本的支撑力量在于质量保障。“我们全程监管儋州粽子质量安全,经过多次检测,儋州粽子没有质量安全问题。”儋州药品食品监督局稽查大队负责人温碧峰说。

从原料到餐桌,儋州粽子积极构建质量可追溯系统。以猪肉原料为例,2014年,儋州获评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市称号。在制作方面,儋州粽子行业协会理事长、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传明说:“儋州粽子的制作工序复杂严谨,至少有15道工序,这已经成了一种‘儋州程序’。”

构建“儋州程序”,为培育精品名牌提供标准化条件。儋州市长张耕指出:“品牌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儋州农业提升的突破口就在品牌发展,要进一步抓好质量和品牌设计。”他提出,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通过儋州粽子地理标志认证审查,在海口、三亚、儋州等地开展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利用网络推销。

近年来,儋州市列出专项资金,支持粽子产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今年端午节期间,推出了统一着装的“儋州粽子”。超凡脱俗的东坡先生形象,出现在这款包装上,他的身后印着那首荡气回肠的临别诗:“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还有一款图案,是一群头戴东坡笠的儋州人携手演唱儋州调声的情景。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的儋州调声,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香也怕巷子深。儋州开动各种宣传推广手段大力吆喝、叫卖儋州粽子,全程助推儋州粽产业破亿。儋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雄峰表示,儋州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获评“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在如此厚重的文化氛围里,宣传部门精心策划“2015儋州粽子文化推广季”宣传推介活动,将主题“千年儋耳粽·万家端午情”的“儋州印象”,定格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使得儋州粽品牌及其文化影响力得以彰显与扩大。

从词源上看,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烧灼”。儋州粽子在产业升级进程中,以“真金不怕火炼”的过硬质量,将品牌形象烙于消费者心灵深处,从而做大做强这个古老而新生的支柱产业!(平宗 振安 黄洋 张琳)

美食

儋州美食醉游人

儋州流传着一首山歌:“长坡米烂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马井红鱼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地处琼岛西部的儋州市,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特色美食尤其集中。今年端午节期间,儋州美食一如既往地受到游客热捧,在“吃货”们的眼中,可餐秀色远不及一锅香喷喷的黄皮鸡诱人。

“粽子、红鱼、黄皮鸡……好多好吃的,这个端午节,在儋州吃得太嗨啦!”今天,海口市民王静迫不及待地通过微信跟朋友们分享端午节期间她在儋州的收获。王静是东北人,今年第一次到儋州过端午节,儋州美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静说,儋州美食里面,有特色的除了各式粽子外,还有沙虫、红鱼、黄皮鸡、跑海鸭蛋等,都非常美味。端午节期间,她先和朋友去光村看了赛龙舟,吃到了“传说中”的光村沙虫,然后去大成摘黄皮,又尝到了远近闻名的黄皮鸡,最后回到那大,又吃到了长坡米烂、儋州香芋、儋州妹仔薯等特色小吃。“还有好多美食没尝到呢,下次再去。”王静回味无穷地说。

端午节期间,像王静这样边游儋州边觅美食的游客不少。光村、海头等沿海地区的龙舟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当地海鲜店顾客盈门,沙虫、红鱼、螃蟹等尤其受欢迎。在大成镇,黄皮鸡飘着醉人的清香,令游客们流连忘返。在力乍村,游客们包粽子、感受客家风情、品尝客家美食,自得其乐。在那大镇,幸福街、军屯市场等街巷的美食店人潮涌动,生意火爆。

儋州市民符志明自豪地说:“儋州可以说是海南特色美食最多的地方,游客来儋州觅食,保证能够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白竹 谢振安 张琳)

黄皮

饿了吃粽子 渴了嚼黄皮

儋州黄皮初成旅游品牌

一只昂首挺胸的公鸡似乎要引吭高歌,背上翅膀状的造型,细看原来是几片黄皮叶。在汉字“南吉黄皮”内侧,一个椭圆形红色印章镌刻着“南吉”两个字,下面则是英语“Green Ecological”,标明为“绿色生态”。儋州市大成镇南吉的黄皮协会理事长符在明说,这是该协会黄皮及黄皮鸡产品的注册商标。

通过销售黄皮建起了新楼房的符在明说:“我们育了7万多株黄皮苗进行芽接,今后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才跟得上市场需求。”

有两句顺口溜说道:“饿了吃儋州粽子,渴了嚼儋州黄皮”。儋州黄皮在六七月份成熟,与品粽、吃粽的端午节在时令上相连。加之大成镇有南吉村等地的百年黄皮园,原生态环境吸引着大量游客。

6月10日,50名网友、摄友组成采风团乐游儋州,拍摄和品尝儋州粽、黄皮、黄皮鸡。有采风团成员第一时间发出微信:“儋州美食太多了,真是大快朵颐、不虚此行!”

符在明介绍,去年黄皮每斤4元左右,今年由于市场看好,每斤涨到了10元。5月下旬以来,该村已接待多批旅游团体,每次都赢得游客们的好评。

据了解,黄皮是具有食疗合一功效的热带水果,含氨基酸、有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钾、镁、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多酚类、黄酮苷等具有保健功能的成分,具有开胃、消食、解油腻、松弛肌肉紧张、缓解咳嗽、化痰平喘、预防感冒之功能。

南吉村有多棵百年黄皮树,最有名的一棵“黄皮王”,比两个人合围还粗,据称有400年左右的历史。2014年,在百年黄皮拍卖会上,南吉村20棵百年黄皮树的10年经营权,被海南绿元素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19万元拍得。

如今,走在南吉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部分村民依靠黄皮产业,相继建起了新楼房;已建成环村公路、农家乐。游园饿了,在农家乐用餐,还可以品尝到黄皮鸡。这种鸡肉是用黄皮树叶炖熟的,不肥不腻,美味可口。

“海南黄皮看儋州,儋州黄皮看大成。”流传甚广的这句俗语,表明以“南吉黄皮”为代表的大成黄皮发展前景看好。据了解,大成镇黄皮年产值达到1600万元。

5月28日,儋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在那大、大成等镇种植儋州黄皮2000亩,三年内种植儋州黄皮5000亩。儋州市农委主任陈木兴表示,这个产业关联性很强,可以把种植业、加工业、旅游业等结合起来,因此要大力发展。(平宗 振安 黄洋)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