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旅游频道> 旅游资讯> 正文

大美龙江在演化中折射出的历史视角

十年前,机缘巧合到黑龙江读书,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情缘。毕业后,又到林都伊春工作几年。如今,虽然身在北京,但仍服务于龙江。十年来,我到过龙江的四面八方,感受过她的春夏秋冬,瞻望过她的山川河流,也曾无数次驻足流连,惊叹其地域之辽阔、物产之丰富、景色之迷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黑龙江,地处祖国最北、最东,北部、东部与俄罗斯相邻,西部、南部分别与内蒙古和吉林省相邻,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省内江河纵横,山地绵亘,森林广袤,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东北部为三江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

龙江的四季不算分明,最有代表的是冬夏两季。夏季,花影缤纷,林木苍郁,麦田无垠,整个世界清幽而宁谧,柔和而圣洁。偶尔清风拂过,掀起松涛阵阵,与潺潺流水、铃铃杨叶交相弹奏,若醉若仙。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似梦如舞,似飘若飞。此时以雪为铺,踏歌寻梦,便可握手寒风,令人清爽透彻。

伟大祖国有如雄鸡屹立,大美龙江则如天鹅起舞,在鸡头处为祖国增添了几分雄武与神韵。她如平原水墨,辽阔深远,黑土层拱卫其周,无数生灵繁衍其上。我们与这片土地静静凝视,倾听呼吸,深沉感受她的江河之浩荡,森林之葱郁,湿地之神奇,建筑之绚丽,文化之多元。

“水是生命之源”,中国人讲究风水,建城大多依山傍水。龙江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多条河流,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众多湖泊。黑龙江水发黑,松花江水泛黄,乌苏里江水显蓝,三江汇合于三江口,形成“三色水”。滔滔江水养育了世代龙江儿女,龙江儿女也用《松花江上》《乌苏里船歌》等歌曲感恩和歌颂着母亲河。

黑龙江(流域)古称羽水、黑水、浴水等,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有南北两源,南源为额尔古纳河,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北源为石勒喀河,发源于蒙古北部肯特山东麓。有地方志记载,“黑龙江水黑,蜿如蛟龙,故名黑龙江”。我曾多次漫步于黑龙江畔。每每遥望江水,似乎总能将时空浓缩,在时空的另一端,去追溯北方民族的崛起之源,寻找龙江文明的历史之脉。

松花江在隋代称难河,唐代称那水,辽金两代称鸭子河,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是黑龙江在国内的最大支流。松花江的重要支流有嫩江、牡丹江等。我也曾多次静坐于松花江岸。她穿山越岭,绵延千里,既容纳百川,又滋润万物,一路跌宕起伏,激流勇进。傍晚,夕阳相拥,水天一色,看游船划过,听江水拍岸,便可静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妙诗境。

在伊春期间,曾多次游历到五营森林公园和汤旺河石林公园。森林公园松柏高耸,直入云霄,四季风光各异:春季百花争艳,翠谷鸟鸣;夏季丁香袭人,林海茫茫;秋季层林尽染,五光十色;隆冬银装素裹,山野苍茫。石林公园以稀有的花岗岩石林为特色,融奇石、森林、冰雪、峰涧、湖溪于一体,其石千姿百态,其林繁茂浩瀚。漫步幽径之间,云雾缭绕,小溪相伴,深吸一气,松香弥漫,清新透骨,有返璞归真之感。

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雁窝岛,是龙江湿地的代表。夏季的雁窝岛,芙蓉映日,满眼翠绿,墨龙般的挠力河蜿蜒穿行。近处,一叶扁舟,随风漂移,惊醒浮萍万点,为寂静增添碧绿。雪白的天鹅翩翩起舞,娴静优雅。丹顶鹤双腿纤细,神采飘逸。菱角花满河浅黄,遍地芬芳,与芦苇丛遥相呼应。远处,完达山渐渐从夜幕中浮现,宝清河如洒在草原上的水银,皎洁而神秘。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是亚洲最长、中国最早的步行街。街区内的欧式、仿欧式历史建筑,汇集了欧洲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艺术流派。中央大街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为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增添了一抹新的神韵。

“一条黑龙江,半部华夏史。”

先秦时,东胡、濊貊、肃慎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已在黑龙江地区定居,并与中原民族产生广泛交流,帝舜时期有“肃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周景王时宣布“肃慎,吾北土也”。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龙江这片广袤、富饶、神奇的土地上,发现了众多古代文明。其中,白金堡文化属于青铜器物遗址,位于肇源县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从出土的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看,当时经济生产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兼营农业和畜牧业。渔猎经济是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基础,如今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仍保留着渔猎习俗。

马克思说,“黑龙江两岸的地方,是当今中国统治民族的故乡”。黑龙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黑龙江与黄河、长江一样,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孕育了5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先后建立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他们对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文明发展,扩展疆域面积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鲜卑,兴起于大兴安岭,崛起在蒙古高原,属东胡后裔,“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建立北魏,一统中国北方,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魏的建立,促进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加快了中国北方的封建化进程,使胡汉民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中国石窟文化的高峰出现在北魏,有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靺鞨,属肃慎族后裔,建立渤海国,并接受唐朝册封。渤海国西起松花江、嫩江汇流处以西,东至日本海,南到新罗,北达黑龙江下游。755年迁都上京忽汗城(今宁安市渤海镇),建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多民族构成,按唐制建立典章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文化影响,对辽、金两代产生重要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其间佛教、儒教也在黑水流域得到传播。

契丹,源出鲜卑宇文部,建立辽。辽全盛时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与宋朝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辽主张因俗而治,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治。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促进了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道宗时,契丹以“诸夏”自称,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

女真,“俗本鸷劲,人多沉雄,精于骑射”,源自肃慎,在黑龙江阿什河流域建立金,定都上京会宁府(阿城)。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淮河北部、秦岭东北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与南宋对峙,划淮而治,疆域辽阔。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首次将长城内外民族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

蒙古,最早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密林中,后迁徙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和翰难河上游,建立了地跨亚欧两洲、纵横万余里的蒙古大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民族战乱的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元提倡蒙古至上主义,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地位下降,士大夫文化式微。元代推行的弊政,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深刻重塑了宋以后中国的历史。

满族,系女真族后裔,兴起于白山黑水间,建立清,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使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付出了艰辛努力,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还进一步怀柔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作出了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瓦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历史总会在悲歌中前行。清朝入关后,将黑龙江流域作为龙兴之地,采取了长期封禁政策,宁古塔一时成为流放犯人之地。流放之士中不乏文人墨客,“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半生戎马挽,片语冲云走”,他们在诗词中寻找慰藉,同时也促进了流放地的文化发展,这是历史文明的反讽。余秋雨先生对此感叹到,“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

中华民族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沧桑,都会在历史的废墟上重建文明。近现代以来,在移民文化的推动下,黑龙江才逐渐迈入了新门槛。新中国成立后,一代拓荒者在风声呜呜、车鸣隆隆中,气壮山河、感天动地,与大烟泡展开生死搏杀,点燃了荒原的第一把熊火,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恢弘巨变,为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存在,没有比良田更动人的风景。如今,“北大荒精神”已融入龙江人的血液,龙江人也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走向现代。

目前,龙江还缺乏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发展软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另外,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还远不够,不少人甚至存在偏见,认为中原文化文明,北方文化蛮夷。其实,传统中国既重文、也重武,绝非重文抑武。凡是不重视武功的时期,国家就会走向衰弱、遭受欺辱。北方民族,正如同草原的狼群,不断为中原文化注入血液,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不屈品格。

“华夏”只是文化认同,而非疆域界限。华夏文明并非局限于中原文明、农业文明,而是与北方各民族文明共同组成,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长期战争,相互融合,成为共生关系,彼此依赖。北大教授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中指出,“中国的疆域是西北打东南、东南抗西北的结果,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广的时期元和清,也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征战形成的。《禹贡》九州和秦帝国的疆域,与四大边疆东北、蒙古、新疆、青藏各占一半”。

其实,不仅元、清如此,往前追溯,秦统一六国,虽以“夏”自居,但战国时期,秦“偏在雍州,不与中国之会盟,夷狄视之”,不仅其贵族来自山东夷人,而且族众也为西戎土著。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历史的吊诡在于,中国版图虽然在外族的入侵中不断扩展,但外族入主中原后,却必须依靠中原文化来巩固政权。哪里有仇恨,哪里就有柔情;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光明。在历史的分分合合中,中华文明彰显出无限生命力,化解着家国仇恨,抚慰着民族伤口。

只有对文明进行深度挖掘,才能让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欠缺历史的黑龙江太贫瘠了,欠缺文化的黑龙江太干涸了。如今,要实现龙江全面振兴,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外,还应扩展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格局,提高历史站位,着重在龙江历史文化方面下工夫。“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同样需要文武兼备。(王佰佳供稿)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